人类似乎都是。
最近在布置小窝,慢慢有了雏形。忙碌的间隙意识到,自己对视觉空间其实有着很高的要求。我的一小方天地,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憩,且不论美感和艺术性这些,首先得是干净整洁的。自己喜欢收纳,似乎是出于某种对“留白”的原生性执念。视线范围内的东西尽可能少,才能让思绪尽可能充盈;色调尽可能协调统一,才好为天马行空的想法留足点染的空间。当然,半个极简主义即可,另外半个留给必要的生活情趣——侍弄几株花草,或者添置些没有实用性的精巧玩意儿,空间才会具备呼吸感。
不光如此,在思考维度中,我也是视觉呈现的重度依赖者。近日在啃会计理论的经典教材,深有体会,发现单纯的文字根本不足以架构起大脑中的思维地图,似乎得在纸面上实实在在画出一张地图,才能在我回忆时映出一张图景来。论文写作时也是如此,键盘敲击出的哪怕一行逻辑混乱的文字,它占据的空间本身都有助于给大脑传递积极的暗示,推动思维发散。报告中的可视化或排版部分绝对不能偷懒,否则大概率连我自己都不愿意翻阅它……视觉会在这样不易觉察的瞬间影响着智识理解和价值判断。
说到概念具象化的重要性,想起加缪说,“人们只通过形象来思考。如果你想当哲学家,那就写小说吧。”不能更同意。如果仅仅动用逻辑去理解,还是很难百分之百吸收抽象概念里传达的原意,因为这些概念本身就已经骨感。它们越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、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,再没有可以剥离的部分。如此直接抛出一个悬在高空中的结论,并不友好,因为结论并不能代替思考。究其本质,人也是具象化的,而非存在于概念空间的。婴儿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是视觉,而非语言。类似地,想实现的目标,就要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描画出成功的场景,想象次数越多、场景越具体、细节越多,越好。同理,又想到了以身作则的动人,以及抽象说教的空洞。当然,这又是另一个大话题了,按下不表。
看见,相信,实现,遂而超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