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niscope

A scope exploring love & beauty, nature & life.

Book |『一切境』庆山

数峰青 none

  晴阳天与母亲避暑于中华城十点书店。原欲读《穿透》,未觅得已拆封一册,遂止。兴起捧读《一切境》,偶得玄妙,摘于此,自乐不可述。


(一)关于自我觉察:

  1. 我不爱享乐。能带来至深满足的,是求知、写作、体验、实践。维持简单生活,其目的是创造、给予,不是只为畅快尽情地活着。

  2. 身为女性,只以家庭日常事务或物质享乐度过一生,会有幻灭感吗。

  3. 人的成长不是通过碎片化的活动、团队训练或偶尔的激情。而是持续性对自己保持观察、整合、调节,与不同的外境与刺激点互相结合,所有发生才有可能成为助力。不管这发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。

  4. 需要净化、提升、管理、克制身语意。我们的心在供养这个世界。心是什么样子,世界是什么样子。

  5. 保持精进是对自己的责任,也是对他人的责任。

  6. 任何行为的最高境界是见众生,这与佛法说的菩提心一致。所谓感同身受、同理心、慈悲,最终是一种理解性的容纳。不带审判、主观偏见,不自我限制。消融二元对立的过程是思辨的重新洗牌。

  7. 状态总会有变化。如同冲浪,跟随着潮水的状态波动,不跟它对抗。旁观情绪是有趣的事情。只是我不太清楚这样的一两天为何总是一再轮回。仿佛是一种顽固性的创伤遗留。

  8. 最大的挑战是死前的心态和修为。对有信仰的人来说,一生都在为此做准备。

(二)关于连结:

  1. 我们若给予他人期待,也会给予他人痛苦。仁慈的人,不给予他人期待。同时也是低调而失去自我重要感的人。

  2. 本质上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人。在哪里都可以生根开花,没有地域界限,也没有故乡与归宿感。在哪里都能够生活。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过。但我们的生活通常与缘分极深的人相关。爱人、孩子、朋友、工作,最终会决定人的生活范围。而不仅仅是空气优质、风景迷人之类的外观标准。内在的业力牵引更强有力。世界混乱频率振动加强的时候,空性的寂静之美也愈加明显。想住到冰岛那样荒无人烟的地方去。

  3. 人越趋向经济独立与精神意识发展的金字塔尖,越会接受个体性。进行个人思考,保有个人权利。也更趋向孤独。反之,则会喜欢抱团取暖,互相依赖、需索。也格外强调对家族、父母、区域的服从与愚孝,对婚姻的占有与控制,对集体归属的渴求。以及获得个人权力与财富。

  4. 当我们在爱,是在尝试突破身心的界限。但为什么经常最终以离别和逃跑告终。也许突破意味着需要有足够力气去接受一部分自我的死亡。

  5. 即便想对别人很好也是很困难的。有时只有冷漠、不相关才让彼此舒服。比起给予,更困难的是接受。

  6. 短暂的关系需要燃料,点亮,烧干净就行。长久的关系需要理性与克制,是一种运行,一种完成。

  7. 我常想认识上帝的最佳途径,是去喜爱很多事物,去爱一位朋友、一个妻子、一件事情,任何你喜欢的东西,可是必须把崇高庄严的深密同情心、力量以及智慧灌注到这个爱里头去,而且应该经常了解得更深、更好、更多。这是导向上帝,导向坚定信仰的路。

  8. 他人是佛。为他人付出,才有所得。他人在成全我们。供养他人是供养佛。

  9. 优秀的人有骨子里的无情、冷淡,智性上也许得到启发。但人们也需要看起来平常、有琐碎情意的朋友。这些朋友的角色类似女性,把人拉回母亲大地,防止灵魂在半空中过于吃力。

  10. 友情并不在乎自己是否一个孤僻或羞涩的人,只要遇见合适的人,会互相打开。但这绝非世俗的闺蜜之类的女性关系。真正的女性友谊也需要建立在同道和同修的基础上。

  11. 人与人之间的维系,有时困难,有时简单。颇为结实的是利益关系,有利益关系的人总是紧紧捆在一起,但也容易断。依靠发自内心的欣赏、信任、爱慕、情感,不那么容易断。但会发生变故。

  12. 是否可以容纳下各种人,各种事。是否无执念。是否可以快速平衡情绪。是否常常心生惭愧、怜悯。是否愿意让他人快乐,而不是增加对方的麻烦与苦恼。是否常心有戚戚然,一种柔软、纯净的悲伤。是否愿意原谅任何人。前提是你能够真正“看见”对方与自己。

(三)关于生活:

  1. 失眠时心念奋勇,如大海兴风作浪。冷眼旁观,体会什么是妄念如潮水,汹涌扑面。只是接受,被它们一波一波翻打,默默维持。等待它们自行解脱,逐一平息。

  2. 如同工匠般专注而孤独地工作。不出去交际热闹,不热衷吃喝玩乐,经过这么多年的反复训练,心不产生出离也难。不觉得日常有什么乐趣所在。只是关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东西,反复搓,反复捏,反复磨,反复思量。

  3. 人是应该倾尽全力。生与死都是突然发生。无常不可测,人是被动的。一切积极努力目标远大之类的呼唤,都显得可疑。但这不代表消极退缩。而是在足够清醒地认识到“自己毫不重要”的前提下,去认真生活。

  4. 什么都要尝尝,都要试一下,但不要执着于这些。活着是为了在体验的河流里游戏,摸索,获得真知。无所谓结果怎么样。这是生活。喜欢优雅的器物,美好的男女,有智慧的书,或许是一种贪心。

  5. 有时郁闷而压抑,有时平静而流畅,有时感觉在真空中飘浮,有时被埋在土里。有时窒息,有时飞升。有时穿过隧道,有时眺望旷野。真是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旅程。也不觉得孤独。有太多无形的意识在陪伴我。吃得少,喝茶多,睡觉前心平气和读几页龙钦巴。

  6. 尽量保持健康可以避免添加他人麻烦和负担。有时觉得长寿无必要。有了健康,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。像柴一样,充分燃烧干净可以成灰。只需要纯度高一些。……做事、学习、修行、功课、健身,都是为了提供纯度,不是为了长寿。一具长寿但意识混沌、尽添他人麻烦的身躯,看不出有什么好处。

  7. 人还是应该及时、充分、全心全意地去生活。一种当下就走到尽头的柔情。

(四)关于写作:

  1. 整体而言,天生倾向神性的人,不喜欢人世间,连带厌恶肉身存在。生活在这样一个无法如愿的世界,写作仿佛一条纽带,让他们的意识从大地回归神性故乡。如果没有写作,也许崩溃得很快。写作者依靠写作而回忆起自己的神性。并让灵魂取得根源性的联系。

  2. 发自内心的写作与阅读,是持续地写出和阅读一封长信。把生命敞开与他人共享。……写出长信,把它们传递给茫茫世间不相识的陌生人,心里不自私,也不牵挂。这需要付出代价。

  3. 语言戒急、戒躁、戒不知所云。语言审美与智性提炼需要并驾齐驱。书写应保持一定空间感和呼吸。

  4. 禅师说自己,平时喜欢摆弄小庭院小盆景,但一看到壮丽的山川河流,就想还不如给大溪谷清理一下断树枝。说,写作的人表达直接经验,但有些强烈的直接经验只会让他哑口无言,再无什么可写。

  5. 最初开始写,是随意、轻松、愉快、任性的,越到后面,越会有敬畏心。越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。走得深才知道此事不容易。是逐渐负重的过程。

  6. 高级形态很难诉诸文字,也无法洋洋洒洒。它们无争议、分别、评断、对抗。它们透明、静寂。动不动几百万字的东西,我也许翻都不会翻一下。这是手工艺和机器化的区别。

  7. 创作者也会有一些其他毛病,性格反复无常,忽略人世规则,有时鲁莽冲动,对现实生活态度过于草率甚至有些幼稚,对人冷热无常。但不应该是野心勃勃的,热衷表演与投机。这些与写作相悖。把塔氏日记全部读完。惺惺相惜,心领神会。

  8. 禅理适宜隐藏在文艺、故事、有形相的背后。今人心思粗浅接应不了艰深真理。古代经典大多言简意赅,半隐半藏,各种分岔歧路。精妙的智慧不能生吞也不能硬服。让它溶解、稀释,以便被接受与吸收。

  

Series |『我的解放日志』